语言文字推广活动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童语同音”计划学前师资培训回访送教活动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7-02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2024年“童语同音”学前师资培训工作部署,持续巩固提升云南景洪市和甘肃庆城、合水县学前教师普通话教学能力,助力边疆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陇南师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组织专业团队分别于2025年5月23日- 24日、6月22日-23日赴两地开展回访送教活动。

活动期间,基地举办结业典礼,颁发了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举办赠书仪式,向两地幼儿园赠送了幼儿手绘本教学资源,绘本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朗朗上口的文字,将普通话学习与幼儿认知特点深度融合,为营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注入新活力。并为培训班近200名学员每人配发《普通话水平实施纲要》《普通话水平应试指导》《语音发声》等专业教材,构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助力教师系统掌握普通话学习要点与应试技巧。


活动锚定三大核心目标:一是强化教师普通话发音、语调、语法等语言沟通技能;二是创新推广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模式,通过儿歌、故事、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三是科学评估前期培训成效,收集一线教师反馈,为后续培训方案优化、个性化教学指导提供依据,切实帮助学员提升普通话水平,顺利通过考核。

基地组建专业测评小组,综合运用课堂观察、师生互动交流、教学实践观摩及标准化口语测试等多元评估方式,对教师普通话应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诊断。通过分析,精准锁定前后鼻音混淆、声调调值不准、平翘舌音发音不到位等普遍性发音难点,为后续开展靶向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特邀4位资深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开展专题讲座8场,围绕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规律、应试策略与技巧展开深度解析。专家们结合历年测试典型案例,系统讲解命题说话构思技巧、语音常见错误类型及纠正方法等内容,通过现场示范、互动答疑等形式,帮助教师破解应试难点,提升应考能力与信心。

 

培训专家与优秀教师代表进行现场教学示范,以“普通话融入日常教学”为核心,精心设计儿歌互动、故事表演、情景对话等教学环节。在儿歌教学中,教师通过富有韵律感的演唱、夸张生动的肢体动作,引导幼儿在欢快氛围中学习标准发音;在故事角色扮演活动中,鼓励幼儿模仿角色对话,体验语言表达的乐趣,直观展示了如何将标准普通话教学融入趣味化课堂活动。

组织教师开展分组研讨与集中交流活动,围绕普通话教育重要性、教学实践中的难点痛点及创新经验展开深入探讨。教师们踊跃分享游戏化教学实践案例,如通过“词语接龙”“方言与普通话对比小剧场”等活动,有效提升幼儿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同时,就幼儿园普通话语言环境建设,共同提出“创设普通话主题角”“开展每日诵读打卡”“举办教师普通话风采大赛”等具体可行的建议,为构建园本普通话教学体系提供新思路。

测评数据显示,90%以上参训教师在声调准确性、词汇规范使用、语言表达流畅度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教师们普遍反馈,通过此次活动,自身对普通话发音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入,语言纠错能力显著增强,应试信心得到极大提升。

游戏化、情境化教学示范得到教师们的高度认可与积极响应。多数教师表示,将把故事创编、儿歌接龙、角色扮演等创新教学方法融入日常课程设计,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幼儿普通话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依据本次测评结果,针对教师共性语音问题,如平翘舌音混淆、儿化音使用不当等,基地将开发专项强化课程,通过线上微课、线下集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精准化教学指导。

基地建立长期机制,结合“线上实时答疑 + 实地回访送教”活动,为教师提供日常语音问题咨询与指导,持续关注教师普通话应用能力发展动态,助力更多学前教师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

计划以后继续加强与两地幼儿园的深度合作,深入挖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开发“普通话 + 民族文化”特色教学案例。将傣族歌舞、哈尼族传说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普通话教学,推动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学前普通话教育新模式。

本次回访送教活动通过“测、教、研、辅”一体化模式,切实解决了学前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为提升边疆地区学前语言教育质量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支持,对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两地学前教育阶段的普及推广夯实了基础。

 




下一条:陇南师范学院第七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圆满落幕

关闭




浏览量:

版权所有@ 陇南师范学院 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        电话:0939--3203556  地址:甘肃省成县河东区陇南路34号学术中心3楼(7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