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推广活动
推普入乡助振兴:陇南师院实践团礼县行纪实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9-30

月的礼县,秦文化发祥地的热土上暑气正盛,却挡不住陇南师范学院“秦风雅语・旅宿兴陇”实践团的脚步。为响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落实甘肃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与陇南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要求,这支由10名队员及2名指导教师组成的团队,专程赶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礼县,用一场为期数日的暑期社会实践,为当地文旅产业升级注入“语言动能”。

礼县正全力打造秦汉文化旅游产业带,可当地酒店、民宿的从业者们,大多受中原官话秦陇片方言影响,普通话水平难以满足高端文旅项目需求——前台接待时,方言与普通话混杂易让游客误解;餐饮服务中,菜品介绍因发音问题少了文化韵味;客房服务里,沟通不畅降低了游客体验感。“想把咱礼县的秦文化讲给外人听,可话说不标准,人家听不懂,再好的文化也传不出去。”岐山镇“诸葛寨”农家乐的一位服务员阿姨的话,道出了从业者们的普遍困境。而这,正是实践团此行的核心目标:通过“普通话+专业技能+文化推广”培训,既解旅游季服务能力不足的“燃眉之急”,更探索“推普+产业”的长效模式。

实践团的主战场,选在了礼县岐山镇“诸葛寨”农家乐及周边民宿,40余名覆盖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及管理岗位的从业者,成了此次培训的核心对象。为确保效果,团队量身打造了“理论授课+情景模拟+岗位实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上午,集中理论培训准时在农家乐的会议室开展。“您好,请问需要办理入住吗?”“这道‘秦味酿皮’,源自秦汉时期的民间小吃……”实践团成员赵阳手持卡片,逐字逐句示范服务用语规范;方仁翔则针对当地常见的方言发音问题,比如将“客人(kèrén)”读成“kèrénr”“服务(fúwù)”读成“fúwu”,用拼音标注、对比发音的方式,帮学员矫正发音;刘晶晶还结合礼县秦文化,教大家如何用标准普通话讲解当地历史典故,让服务既专业又有文化味儿。台下,学员们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举手提问,原本略显拘谨的氛围,渐渐被浓厚的学习热情取代。



午后的阳光虽烈,却挡不住实操训练的节奏。实践团分成三组,深入农家乐的各个岗位,开展一对一指导。在前台,王杰观察到一位年轻服务员在与游客沟通时,常因“押金(yājīn)”发音模糊导致误会,便当场示范正确发音,还模拟“游客质疑押金退还”的场景,让她反复练习沟通话术;在餐饮区,安彤发现服务员介绍菜品时流程混乱,便拆解服务步骤,从“迎客引导”到“菜品讲解”再到“餐后送别”,手把手示范标准化流程,还针对她的方言薄弱点,逐句纠正发音;杨雪花和朱晶灵则带着调研问卷,一边帮学员练习普通话,一边向周边村民和游客了解需求——“您觉得服务员的话好懂吗?”“您希望能听到哪些礼县文化介绍?”调研收集到的200余条反馈,成了定制化指导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学员缺什么,我们补什么”。


2A33A

如今再走进“诸葛寨”农家乐,变化已然显现:前台服务员用标准普通话流畅办理入住,还能主动向游客介绍“诸葛寨”的历史背景;餐饮区的阿姨不仅能清晰报出菜品名,还能讲出背后的秦文化故事;客房服务时,沟通顺畅高效,游客满意度明显提升。据统计,参与培训的40余名从业者,普通话应用能力、服务场景用语规范性、专业服务流程熟练度及地方文化讲解准确度均有显著提高,为礼县旅游季服务质量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次实践,不仅让礼县从业者受益,更探索出了一条“推普+文旅产业”的特色路径——将语言培训与职业技能、地方文化深度融合,为西部乡村地区通过语言普及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同时,依托陇南师范学院与礼县酒店产业的合作基础,校地合作进一步深化,为高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搭建了有效桥梁。

 




下一条:“言泽白马”·文州推普三维行——基于非遗活化的民族地区语言服务实践团

关闭




浏览量:

版权所有@ 陇南师范学院 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        电话:0939--3203556  地址:甘肃省成县河东区陇南路34号学术中心3楼(742500)